發布者:普森金屬
發布日期:2021-12-25<一>、日本公共無障礙設計發展
在考慮老齡化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趨勢,在注意解決老年人和殘疾人的、、教育、社會福利、年金等問題的同時,也在開始著手改變他們的居住及生活環境。日本的一些專家認為,要造就一個適合老年人生活的環境、地區、家庭,只有延長老年人、殘疾人生活自理的期限,才能從根本上緩和因老年人口增加造成的撫養系數日益增加的矛盾,減輕一部分只有半自理能力的老年人、殘疾人給家庭、社會帶來的負擔,他們認為,建筑設計只以占人口大多數的健康的成年人為對象是很不的.應把全體公民都能利用作為設計的標準,使老年人和殘疾人也能同健全人一道共享社會物質文明之果,其目的是要求提高這部分人口常生活的自主程度,擴大他們的生活圈和活動范圍。1971年建設省在東京都建立了二百套輪椅公營住宅;1972年房產公司開始提供老年夫婦住宅;住宅金融機構也實行青年人與老年人同住補貼制度,同時厚生省為老年人、殘疾人供應浴缸、便器等生活設備,并資助他們從事住宅改建。在此基礎上,1973年厚生省為改造社會環境,提出了“福利城市政策”,其宗旨是,城市建設要體現文明,關心所有公民,包括為老年人和殘疾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。其主要內容是建議2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在指定地點實施下列要求:交通路口應配置設施;公共場所配備輪椅;公共場所為殘疾人開放;修建殘疾人廁所;為老年人、殘疾人使用的浴缸,周圍墻上應裝扶手,有要求的地方配備移動式浴缸車;公共廁所內除正常的蹲便器外,為老年人、殘疾人設置帶扶手的坐便;為殘疾人住宅裝電話,建立電話服務網;對廣大公民進行關心殘疾人、老年人的啟蒙教育。按照這些要求,日本指定了53個城市,經過三年的努力,實施了以上條款。1979年厚生省為進一步推進“福利城市政策”將上述條款又擴大到10萬人以上的城市,強調不僅社會環境應為老年人、殘疾人創造便利條件,住宅建設也加緊。改變老年人、殘疾人居住環境,建造數量的住宅,給城市規劃、建筑設計提出了新的課題。
1973年建設省要求職業介紹所、勞動監督署等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的單位先做起,便道的路線和入口以坡道取代部分臺階。1975年建設省完成了“考慮殘疾人的設計資料”,要求設計部門參照執行。1980年建設省修改了“公營住宅法”規定單身老年人、殘疾人優入公營住宅。1981年在殘疾人年,日本建設省提出了“考慮殘疾人的設計指南”。1982年日本建筑師聯合制定了“考慮殘疾人的建筑設計標準”。與此同時,文部省也要求公立博物館要考慮使用輪椅者進入的問題,郵政省要求改變郵局入口,門前設坡道并采用電動門。1975年警察署公布了統一的視覺殘疾者信號裝置。
<二>、景區公廁常見問題
1、衛生狀況差
景區公廁年久失修、外觀破舊、內部破損、屋頂滲漏、內墻剝落、設施損壞、引水排污不力的情況也很普遍,這樣的景區公廁成為景區的衛生死角。廁內蚊蠅滋生,蛛網吊灰,地面污濁,游客無處落腳。這樣的現象以旱廁居多,異味明顯。少數水沖式景區公廁也因設計、管理等原因而未達標。
景區公廁的排污應及時到位,并集中統一處理。景區應充足的水源及時沖洗,實現及管路無污垢、無堵塞、無滴漏、無破損、無污跡、無蚊蠅,給游客創造清潔衛生的用廁環境。因為,景區公廁衛生狀況差,會使游客在游賞過程中積累的美好體驗產生心理落差,影響游覽情緒。游客在景區中進入公廁,雖然不求享受美食的那種口腹之愉,但既然身處美景之地,也希望自己用廁的環境能有著與秀麗的風景保持一致的美感。
2、功能單一
目前國內八成以上的景區公廁功能單一,僅是游客的方便之所。游客排泄之后便匆匆離開。景區公廁不應僅僅滿足游客的排泄需要,還應為游客提供專門的休憩空間,供游人在環境怡人的休憩空間駐足休息、等候、照相、吸煙等等。這就使得景區公廁的功能較之于城市廁所為,具多樣性。
3、廁位比例不
景區公廁的廁位與游客容量不相適應。女廁門庭若市、男廁門可羅雀的現象非常嚴重。很多景區中男、女廁面積對等,甚至男廁大、廁位多,導致男廁的實際容量遠大于女廁。2000年以前的規范中存在女廁蹲便器數量要求偏低的問題,目前多數規范都在修訂和調整。